「再拒劇團——非典型劇場製作培育計畫」現正報名中!

「再拒劇團——非典型劇場製作培育計畫」現正報名中!

Dec 30, 2023


再拒劇團長年以來使用非典型空間創作,從早年於劇團所在的公寓空間舉辦數屆的「公寓聯展」,到2016年起再拒團長黃思農所發展的「漫遊者劇場」,近年來更於各種不同的場域中,搭配不同空間而製作出不同主題的演出。

從上述再拒自身的創作經驗出發,本工作坊針對非典型空間演出製作的人才培力為主要訴求,不同於一般制式劇場空間的製作探討,希望藉由非典型空間實際的演出案例,來培養對不同演出形式有興趣的學員,能夠從零到有來了解此類型製作的產成。除了製作內容的討論之外,亦將邀請藝術家分享各自的創作歷程經驗,和學員一同探討如何以製作的角度來理解創作需求,並從中取得共識,再進而行動。 

課程中將藉由探討「非典型空間」的作品範例,開啟不同於一般劇場製作的討論與對話。劇團將以再拒自身的作品為範例出發,並向外延伸至不同類型的非典型製作討論。本工作坊將以實際案例的研討作為課程導向,亦將安排場勘,帶領學員實際走訪課程演出範例中的場域。

【課程及報名相關資訊】

*工作坊時間:以2-3小時為一堂課,預計將進行13堂課。課程時間自2024年2月起至2024年5月止,以平日晚上及週末為主。

*課程日期:2/21(三)、2/24(六)、3/6(三)、3/16(六)、4/17(三)、4/24(三)、4/28(日)、5/5(日)、5/8(三)、5/15(三),詳細時間請見課程大綱圖表。

*報名資格:對非一般劇場製作感興趣的人,有製作經驗者佳,但非必要條件。

*工作坊費用:課程免費,但依課程使用場地,可能將酌收場地費用,並依照參與人數均分。確認錄取後將收取保證金2000元,並於課程結束後退還。

*報名方式:採公開報名,請填寫表單報名資訊。本次工作坊為小班制授課,為顧及課程品質,至多招收10位學員,並以全程參與者優先錄取。後續亦將視課程內容,開放單堂課程旁聽,單堂開放報名表將另外公告。

*報名時間:即日起至2024/1/31止,並於報名截止後五日內通知是否錄取。報名截止後如仍有名額,將另外釋出名額。

*課程地點:將以雙北交通可達場地為主,確切地點將於錄取後信件通知。

課程綱要

課堂時間主題內容講師
12/21(三)19:00-21:30Site Specific(限地)作品類型及形式介紹非典型劇場空間作品簡要介紹、製作案例分享王詩琪、羅尹如
22/24(六)14:00-17:00Site Specific(限地)作品製作基礎概念(一)簡要介紹非典型劇場製作流程、職務分工介紹王詩琪、羅尹如
32/24(六)19:00-21:30Site Specific(限地)作品製作基礎概念(二)延續上堂課的討論,將以企劃與創作概念,以及現地製作甲、乙方的協商與製作眉角筆記作為主要討論與分享王詩琪、羅尹如
43/6(三)19:00-21:30再拒過往非典型空間劇場作品簡介微型劇場、漫遊者劇場介紹黃思農
53/16(六)10:00-12:00實地場勘(一)走訪漫遊者劇場《其境/他方》演出場域羅尹如
63/16(六)14:00-1700實地場勘討論實地走訪場勘後分組討論、評估技術條件、空間環境概況羅尹如
74/17(三)19:00-21:30如何透過創造演出的場域實踐戲劇行動(一)以實際案例分享:參與者的協力搭建-海筆子帳篷劇行動以空間佔領空間-演摩莎劇團「飄移計畫」林欣怡
84/24(三)19:00-21:30如何透過創造演出的場域實踐戲劇行動(二)《明白歌》案例討論林欣怡
94/28(日)10:00-12:00展演案例分享:回到「空間裡的人」分享原型樂園的案例。從非虛構的敘事角度出發,以人作為核心,因為想要接近或表達這些人的生活,展演才回到這個空間。貢幼穎
105/5(日)10:00-12:00實地場勘(二)實際踏查曾經成為展演「主角」的場域,以其作為練習標的,思考創作面和製作面的交互作用。貢幼穎
115/5(日)14:00-1700如何容納非典型觀眾參與場勘後心得討論分享。並集思廣益此類演出如何協助非典型觀眾參與,例如身心障礙觀眾。貢幼穎、羅尹如
125/8(三)19:00-21:30創作出發與製作協力的互相搭配(一)空間如何影響創作,在非制式劇場空間容易遇到的問題、在創作與製作分歧時,如何溝通及討論衝突及問題曾彥婷
135/15(三)19:00-21:30創作出發與製作協力的互相搭配(二)創作者在想什麼?創作腦和製作腦的差異,製作切入的角度討論温思妮、羅尹如

講師簡介(依課程順序排序) 󠀠

󠀠王詩琪

王詩琪個人(直).jpg

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劇本組畢業。 劇場製作、編劇,曾與再拒劇團、飛人集社劇團、頑劇場、娩娩工作室合作。個人創作偏好走出制式展演空間,走入日常處所邊間,觀察其原有的紋理脈絡,將空間氛圍揉入作品,也以創作回應處所的存在經驗。作品曾發表於私家民宅、傳統市場、校園河畔、洗衣房等多處空間。 近年則為「囝仔人」團隊核心成員,專注於物件劇場創作,結合對環境的關懷、生命與世界的探索,拓展親子作品的多元類型,團隊發表作品:《Can can do it!》、「節氣果物語」繪本暨劇場創作計畫等…….,並與立賢教育基金會、臺中歌劇院、青藝盟合作開發戲劇教育課程。

羅尹如

yinru in Lisbon.jpg

現任再拒劇團經理與製作人。以製作為本業,偶以其他身份陪伴演出成長。無論在個人生活或工作上,皆注重身體性的實踐過程。長期關注社區型藝術及非典型劇場空間演出,相關重要經歷:臺北藝術節國際共製作品《遙感城市(Remote Taipei)》(Rimini Protokoll, Germany)、《放跑馬拉松(Fun Run Taipei)》(All The Queens Men, Australia)、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高雄百分百(100% Kaohsiung)》(Rimini Protokoll, Germany)執行導演,再拒劇團《感傷之旅》、《逝言書》製作人、2019亞洲雙年展《第一個夢》製作統籌等。

黃思農

思農1拷貝.jpg

黃思農是劇場、當代藝術、聲響與音樂的跨域創作者,2002年創立再拒劇團並擔任藝術總監至今,以劇場作為一個平台,討論新世代的性別、階級與生命政治。

2007年發表「微型劇場」宣言並策劃第一屆「公寓聯展」,以此回應台灣80年代以降的「小劇場運動」。2012年參與東京藝術節「新銳公募」的編導作品《美國夢工廠》,則以12個夢境/歌曲轉譯當代亞洲青年的勞動處境。2016年起於台北舊城萬華開啟其「漫遊者劇場」創作,觀眾遊走於實存城市地景,於特定場域與空間聆聽虛構聲音文本,於聽覺與步行體驗中創造一種「疏離」的感官體驗,該系列作品2019年參與柏林漫遊者藝術節、澳門演書節與亞洲雙年展。

近年則在臺北市立美術館、橫濱藝術集會( TPAM)、墨西哥Vernacular Institute、布拉格PQ環境劇場藝術節等地發表多齣「聲音劇場」創作,以「聲響」作為敘事軸心,延伸布萊希特「敘事劇場」的概念,並打破傳統劇場樂池與表演者間的分野;2017年《諸神黃昏》獲WSD聲響設計金獎,2020結合白色恐怖報告劇及敘事歌謠的編導作品《明白歌》,獲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

林欣怡

欣怡.jpg

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畢業,後於英國密德薩斯大學取得劇場導演創作碩士。以編導、製作與演出等多重身份優游劇場的多方位創作者。自2004年起持續參與海筆子帳篷戲劇行動策劃與演出。2011年成立學齡前幼兒劇團「不想睡遊戲社」,擔任主要編導。創作關懷及合作群體橫跨幼兒與成人,劇場製作則是她實踐創作生產的場域。 近年劇場導演作品:國家兩廳院2022秋天藝術節《寫給滅絕時代》;演摩莎劇團《飄移計畫 - 中繼十二日》;海筆子帳篷劇《仙山逢來》、《蝕日譚》;慢島劇團《食米知味》、音樂劇《鐵工廠》、《孩子們的秘密快遞》;2015 V-Day Taipei《陰道獨白》;不想睡遊戲社《奌奌子》、《水在哪裡》、《黑白跳跳》、《一欉樹仔》、《車票去哪裡了》、《冬冬的第一次飛行》。 藝術節策展經歷:2012年台灣女性戲劇藝術節協同策展人。2014-2017 臺北藝穗節協同策展人。 2020空總C-Lab 玩聚場夏日藝術節策展人。 製作經歷:再拒劇團《明白歌–走唱白色記憶 未竟的故人事與未來歌》(獲第十八屆台新藝術節年度大獎)、再拒劇團 x 馮程程《萬里尋親記》;饕餮劇集 x 張采軒《泡泡色地帶》;差事劇團《戲中壁X》、《戲中壁》;慢島劇團《高地來的男人》(2020)、慢島劇團《仲夏夜之夢野台祭》台南奔放藝術節(2019)、卡拉OK音樂喜劇《月孃》(2010)。 紀錄片《大帳篷-想像力的避難所》巡迴放映與講座計畫(2018,陳芯宜導演)。

貢幼穎

yoyo.png

當代表演團體「原型樂園」負責人,發展概念及啟動計畫。以非藝文背景者為協創對象或目標觀眾,催生的活動大都發生在日常生活空間。偶亦以獨立策劃者身份,和台灣不同藝文組織工作。

曾彥婷

FF舞台燈光設計_曾彥婷照片.jpg

人稱河童,出身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學系,主修燈光設計,後前往英國倫敦藝術大學溫布頓學院進修MA Visual Language of Performance,於當代藝術的領域中探索「現成物件」之為一個語彙的多重性。 長久以來在劇場內外嘗試不同面向的創作形式,涵括空間概念、燈光設計、裝置、偶戲及物件表演等,大量挑戰與非常規空間工作,擅於運用環境特性創造敘事場景。個人創作關注人與物件的親密關係及物質文明發展的多樣性。頻繁地前往文化異質性高的國家進行駐地創作,包括冰島藝術家協會(2014)、臺灣寶藏巖國際藝術村(2016)、秘魯Sachaqa藝術生態村(2016)、英國Interval(2018)、臺灣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2022)、冰島魚工廠藝術中心(2023)及冰島NES藝術中心(2023)。 曾受邀於慕尼黑SPIELART藝術節、柏林物件劇場節、橫濱表演藝術會議(TPAM)、世界劇場設計展(WSD)、澳門城市藝穗節、亞當計畫(ADAM)、綠島人權藝術季、女節、海港山城藝術季、臺北兒童藝術節、公寓聯展、超親密小戲節、地景藝術節、原創基地節等各藝術節委託創作。2017年以個人身分獲得牯嶺街小劇場年度特別獎,同年度也以集體創作《諸神黃昏》獲世界劇場設計展聲音設計金獎。2019年成立測不準工作室,創造另類時間性展演體驗,以提問的方式切入社會議題。

温思妮

wen_si_ni_.jpeg

柏林戲劇學院當代偶戲表演碩士,2015 年回到高雄成立洄遊式創作集,重新學習關於台灣的事:修繕老屋、編織、行走山林,並積極認識台灣的東南亞鄰居們,以突破歐洲中心主義和帝國主義的敘事方式。2018 年入選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亞當計畫」藝術家實驗室,翌年加入策展團隊成為亞洲藝術家的協作者。參與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餐桌上的神話學》、《人造地獄》,和東南亞藝術家共同創作回望西方凝視下的他者。獨立出版《開外掛:東南亞新住民移工生活——@高屏》。2016 年入選柏林戲劇盛會青年國際論壇、2021年《森人-太魯閣藝駐計劃》,曾任德國里米尼紀錄劇團《遙感城市》導演助理、《高雄百分百》執行導演、《這不是一個大使館》研究助理。關注城市紋理和發展的作品有:《千層麵是如何形成的》、《沿海六個夢》(入圍第 21 屆台新藝術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