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再拒之友

關於我們

About

再拒劇團(原:再一次拒絕長大劇團)於2002年由台灣80後世代不同領域藝術家組成,早年從事環境劇、詩劇、多媒材劇場,探索全球化影響下該世代的性別、階級處境與生存意識,並以劇場、音樂演出、展覽、獨立劇展策畫等各種創作型態推出製作,近年多部作品聚焦於「聲音劇場」的美學實踐。有別於劇本先行的劇場創作,再拒劇團的作品多從不同演出概念、創作方法、視覺意象或媒材屬性出發進行創作,許多作品將空間、音樂或物件視為「文本」。2007年開始的兩年一次的環境劇場劇展《公寓聯展》,再拒劇團提出「微型劇場」宣言,將亞洲高度資本化下狹小的公寓空間做為排練和演出場域,改變既定的觀演關係及藝術經驗。2012年《接下來,是一些些消亡》則承接並延伸「微型劇場」概念,在台北、澳門及英國卡爾地夫舉辦的劇場設計展等多處另類空間,演出「無演員」的多媒體藝術劇展。同年,以第三世界從事代工業和服務業的青年勞動處境為本的《美國夢工廠》,參與東京藝術節 (F/T) 的「新銳公募」,透過12段互文交織的集合夢境,在表演者重複而機械性的動作中,創造一座名為「夢工廠」的符號迷宮。2014年開始的一系列作品如《諸神黃昏》、《渾沌詞典:補遺》,則為集體創作模式發展的一系列「聲音劇場」創作,在以「聽覺」為美學表現主體的前提下,據每次不同的演出主題,將音樂演奏、人聲、聲音操作視為具劇場性的身體表演與視覺語言,並以此形構演出敘事。同年,再拒劇團成立子團「前叛逆男子」,從 ACG 文化而生的 2.5 次元 BL 劇場《新社員》開始,陸續將後龐克、華麗搖滾、ACG、賽博龐克、camp等各種次文化元素結合當代劇場,去創造屬於台灣年輕世代,中文語境的音樂劇,在台灣劇場界創下「粉絲文化」的風潮。而《諸神黃昏》於2017年榮獲World Stage Design 世界劇場設計展「聲音設計」金獎的國際肯定。《渾沌詞典:補遺》亦在2019年成為布拉格劇場設計與空間四年展臺灣唯一的受邀演出,參與環境劇場藝術節(Site Specific Performance Festival)單元。2019年推出說書劇場《明白歌》的全臺七地巡演,將白色恐怖的故事藉由述說與音樂演唱,重建對臺灣1950與1960兩段抗爭歷史的民間敘事,延續左翼民謠精神傳統,在受難者家鄉演繹屬於我們自己家園的故事。從小型前衛創作、非制式劇場空間演出的跨域作品到中大型劇場製作,再拒劇團持續尋找與實踐劇場藝術如何在抵拒全球資本主義文化均質化現象(homogeneity)及去政治後現代美學中,逃離失語狀態的可能。

再拒劇團自112年起獲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Taiwan Top」(演藝團隊年度獎助專案)補助。


Members

Snow Huang

黃思農

團長

黃思農是劇場、當代藝術、聲響與音樂的跨域創作者,2002年創立再拒劇團並擔任藝術總監至今。 2007年發表「微型劇場」宣言並策劃第一屆「公寓聯展」。2012年參與東京藝術節「新銳公募」的編導作品《美國夢工廠》,則以12個夢境/歌曲轉譯當代亞洲勞動青年的處境。2016年起於台北、澳門等地,發展結合觀眾遊走於實存城市地景,與虛構聲音文本的「漫遊者劇場」,該系列作品2019年參與柏林漫遊者藝術節與亞洲雙年展。 近年則在臺北市立美術館、橫濱藝術集會、墨西哥黑話機構、布拉格PQ環境劇場藝術節等地發表多齣「聲音劇場」創作,以「聲響」作為敘事軸心,延伸布萊希特「辯證劇場」的概念,2017年《諸神黃昏》獲WSD聲響設計金獎,2020結合白色恐怖報告劇及敘事歌謠的編導作品《明白歌》,獲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

Ting-Wei Huang

黃亭瑋

團員

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劇本創作組。再拒劇團團員,涉足劇場、影視的相關製作。2015-16年在再拒劇團集體創作的模式下身兼製作與創作風車二部曲。歷年於再拒劇團製作《帷幕之後:2018表演藝術直播藝術季》、《譯譜者》、《不定向拋接》青少年計劃、《明白歌》巡演計畫與《說故事的人:青少年工作坊》專案策劃等作。 曾擔任96-97年退輔會榮民口述歷史編採工作,以及客家委員會電影《裙擺上的夏天》、客家電視台電視電影《到站》等製作,累積對台灣不同族群閱聽者的觀察與相應對話。

Yinru Lo

羅尹如

製作人

現任再拒劇團經理與製作人。曾任職於九歌兒童劇團、朱宗慶打擊樂團、台北藝術三節,並與蘇文琪、余彥芳、洄遊式創作集、一公聲藝術、里米尼紀錄劇團(Rimini Protokoll)等藝術家及團隊合作。現為亞洲製作人平台(Asian Producer‘s Platfrom)成員,善於跨文化溝通、專案製作管理及非典型空間演出製作,重要經歷包含臺北藝術節國際共製作品《遙感城市(Remote Taipei)》(Rimini Protokoll, Germany)、《放跑馬拉松(Fun Run Taipei)》(All The Queens Men, Australia)、2020台灣燈會高空特技秀《璀璨盛夜》(Cirque Bijou, UK)、余彥芳《四媽俱樂部》共同創作、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高雄百分百(100% Kaohsiung)》(Rimini Protokoll, Germany)執行導演,再拒劇團《感傷之旅》、《逝言書》製作人、2019亞洲雙年展《第一個夢》製作統籌等。

Po-Yu Chen

陳柏毓

行政

臺灣臺南人,畢業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曾在大學時的實驗劇展中獲得最佳男主角獎,活躍於影視與劇場表演。另外目前也同再拒劇團合作,擔任藝術行政。現為劇場及影視的自由工作者。 近期劇場參與製作包含:2023臺北藝穗節《好男笑》演員、2023木目聲劇團《嗷嗚!來了來了》、2023再拒劇團《明白歌》行政協力、2022應用劇場中心 CATT論壇劇場實驗室《異/見》演員、2022壹壹零製作《昨天太近,明天太遠》、2021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時光冉冉》絮叨叨 演員、2021台藝大畢業製作《LUCiD:清醒夢計畫》演員…等。


Co-Artists

Betty Yi-Chun Chen

陳佾均

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博士、德國波鴻魯爾大學劇場研究碩士。她從事戲劇構作與翻譯工作,自2009年開始德語劇場思潮與劇本之譯介,2012年起連年參與臺北藝術節國際共製作品,並協助工作坊與講座的策劃,2019年擔任臺北藝術節國內委託節目之戲劇構作。自2023年起,她加入慕尼黑Spielart國際劇場節,擔任協同策展。陳佾均從2011年開始當再拒的觀眾,然後是評論人,後來以戲劇構作的身分加入。除了再拒之外,她長期合作的創作者包括馮程程、陳炳釗(香港前進進戲劇工作坊)、陳彥斌(軟硬倍事)等。她譯有《在後戲劇浪潮之後—當代德國劇作選II》、《阿拉伯之夜》、《九面芙烈達》、《邁向王道》、《戲劇顧問:連結理論與創作的實作手冊》等劇作與書籍十餘部。

Po-Hsin Liu

劉柏欣

台灣台北人,畢業於輔大哲學系,英國皇家威爾士音樂戲劇學院劇場燈光設計碩士(Royal Welsh College of Music and Drama, UK.)。設計作品類型廣泛,涵蓋戲劇、舞蹈、音樂劇、音樂會、偶戲、傳統戲曲等。與再拒、前叛逆、莎妹、黑眼睛、三缺一、窮劇場、一當代舞團、果陀、明華園、國光劇團、飛人集社、沙丁龐客等劇團合作,迄今已有80餘齣燈光設計作品。並曾擔任雲門二團、金枝演社、耳東、綠光等劇團20餘齣作品之燈光技術指導。參與設計作品曾獲得、及多次入圍台新藝術獎,赴國外藝術節演出,並受邀於Art Plus、戲台咖、藝週刊、日本照明家協會等雜誌或書籍採訪。2017受邀擔任WSD世界劇場設計展燈光工作坊講師。2019學學文創燈光設計講座講師。2020 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燈光設計(一)兼任講師。

Ya-Rou Chen

陳雅柔

1987年生,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現為劇場工作者,包括製作行政、活動策劃、編導、演員、教學等,關注性別、動物、社會議題。近期作品包括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2021玩聚場藝術節——愉悅煉金術》製作、策劃;2020人權藝術生活節《鳥的文法課》小說讀演 文本改編/導演;2020嘉義小劇場戲劇節 亞洲專題讀劇演出 別役實《沙拉殺人事件》 導演、再拒劇團《物的記憶:漫遊者劇場》新北市線上博物館計畫文本撰寫、青少年劇場計畫《不定向拋接》編劇;吳三連獎基金會X黑眼睛跨劇團《離海沒有浪》文本改編及導演;2018寶藏巖駐村聯合發表—公休劇場《平行世界越來越擠》。

Vee Leong

馮程程

從事文本劇場及跨領域藝術創作;曾參與香港藝術節、新視野藝術節、台北藝術節、曼徹斯特國際藝術節委約創作項目。 以香港及台北為創作基地,曾任前進進戲劇工作坊駐團導演,同時為orleanlaiproject、演摩莎劇團、再拒劇團、陳佾均之合作藝術家。近作《Birds Sing Louder in the City》(2020) 及《親密 Claustrophobia》(2017) 以聲響為主要創作媒介。 台港系列作品《鷹與潛鳥》(2017台北)及其續篇《在新的一天,我們繼續往理想前進》(2019香港;2021台北)探索話語與長時間演出策略。原創編導劇作則包括《甜美生活》(2018)、《石頭與金子》(2015)、《誰殺了大象》(2012-13);其他導演作品:《大驅離》(2019)、《卡桑德拉-表象終結的世界》(2016)、《城市一切如常》(2014)等。2014及2018年參與《像是動物園》體驗式表演及裝置創作。2019年分別為文本劇場《放逐》、舞蹈劇場《MMM:RE》、聲音裝置演出《未來避難所》擔任戲劇指導。2015年憑執導馬丁昆普《城市一切如常》榮獲香港小劇場獎最佳導演;代表作《誰殺了大象》為台北牯嶺街小劇場2012年最佳年度演出。新版《誰殺了大象2021》並獲得2022年香港劇評人獎包含【年度演出獎】、【年度劇本/編劇獎】等大獎。 劇本收錄於香港IATC出版《十年城事:香港劇本選(2003-2012)》。現於香港演藝學院教授劇場構作。 artist website: www.veeleong.com

Po Hao Tseng

曾伯豪

1991年出生於高雄,於臺南成長。自小學習中國樂器及音樂,大學時開始接觸藝術及臺灣傳統音樂。近年開始接觸劇場,與差事劇團、再拒劇團、黃蝶南天舞踏團有過樂器演奏或歌唱之合作。也參與各種即興音樂演出,曾與內橋和久、李世揚、戴向諶、張惠笙、坂本弘道、李慈湄、自由即興樂團 I am not yours(千野秀一、林惠君、Marie)、Lan Cao + Gregor Siedl、等音樂家合作過即興演出。近來在音樂間流浪以及嘗試理解何謂表演中的「在當場」,以鬼講堂計畫試圖理解抗日事件中的多重敘事問題及殖民處境,音樂作品則多與社會議題及個人情感相關。

Tseng Yun-Fang

曾韻方

曾韻方,1989年生於台灣,遊走於劇場、電影、當代藝術與實驗聲響邊界,為跨域遊牧型的雜 食音樂人。她的創作以田野錄音和環境聲景為基礎,並融合取樣物件聲響和電子噪聲,用詩性 的聲音語彙與當代的碎片化日常產生對話。 她長期致力於劇場配樂,合作對象包括再拒劇團、圓劇團、進港浪製作等。此外,身為一位青 年電影配樂家,她參與製作的電影包括2020年獲得鹿特丹國際影展金虎獎的《她房間裡的 雲》、《錯落斑駁的》、《醉‧生夢死》等。其中,以後者贏得了第五十二屆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音 樂獎。

Yen-Ting Tseng

曾彥婷

人稱河童,出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學系,主修燈光設計;後前往英國倫敦藝術大學溫布頓學院進修MA Visual Language of Performance,於當代藝術的領域中探索現成物件之為語彙的多重性。其作品大量挑戰與非常規空間工作,擅於運用環境特性與現成物件創造敘事場景。近年來關注物質和文明發展的多樣性,前往世界各地駐點創作,包括冰島藝術家協會(2014)、台灣寶藏巖國際藝術村(2016)、秘魯Sachaqa藝術生態村(2016)與英國Interval(2018)。2017年以集體創作作品《諸神黃昏》獲世界劇場設計展聲音設計金獎,同年度也以個人身分獲得牯嶺街小劇場年度特別獎。2019年成立測不準工作室。

Joyce Ho

何采柔

1983年生於台灣台北,現居住、工作於台北,台灣藝術家,加州大學國際關係學士,愛荷華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 無論是以繪畫、裝置或影像的方式創作,何采柔的作品總能以局部分解的動作、日常習慣的切片與豐富迷離的光影來呈現人與現實之間某種既親密又疏離的緊張關係。而這些獨特而強烈的創作一方面包圍著觀眾,卻又與其保持對峙的狀態,讓日常的片刻成為了一道風景或儀式 重要展歷包括「未至之城:亞洲藝術雙年展」(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台灣,2021);「藝術為什麼重要:2021兒童雙年展」(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新加坡,2021);「我們並非獨自做夢:亞洲協會三年展」(亞洲協會博物館,紐約,美國,2021);「暗光」(昊美術館,上海,中國,2020);「橫濱三年展:餘暉,捕捉光的碎片」(橫濱美術館,橫濱,日本,2020);「緊急中的沉思」(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北京,中國,2020);「澳亞藝術節」(藝術空間畫廊,阿德雷德慶典中心,阿德雷德,澳洲,2019);「事故 NO ON:何采柔個展」(TKG+,台北,台灣,2019);第九屆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昆士蘭藝術博物館與現代藝術博物館,布里斯本,澳洲,2018);「觀海中:釜山雙年展亞洲特別策劃展」(高麗制鋼水管工廠,釜山,韓國,2014);「返 常:亞洲雙年展」(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台灣,2013)等。

Tang Chien Che

唐健哲

自由影像工作者 https://puris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