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看不見的印記》
圖書館、風雩走廊、後山蔣公騎馬銅像、水岸電梯、景美溪畔、金旋獎、文化盃……,這些有形、無形的印記以時間─空間、身體─記憶,紀錄政大之於你的意義。如果透過述說、文字與行動,可以喚起身體記憶,重新感受空間,那麼你最想回溯什麼樣的記憶,而它又如何示現?
《看不見的印記》是由再拒劇團邀請來自不同背景的年輕創作者,以政大空間記憶為題,於校園多點設置的聲音檔案及裝置。透過空間場景使人產生特定的情緒、記憶與行為,個人在「空間」中,受到該空間的可見與不可見物質的影響,而有了個人置於此空間的獨特敘事觀感。
本次演出計畫中作品編號僅為方便標示作品位置,觀眾朋友可依自己喜歡的順序體驗及聆聽。請準備可上網的手機、個人耳機和一些時間,與我們一起踏上這個計畫的旅程。過程中除了關注耳中的聲音文本,也請在過程中好好感受身邊當下風景,並留意行動安全。部分作品因空間因素,將有特定開放時間,詳見節目手冊作品介紹。一次走完,或分次體驗都是可以的,歡迎與我們一起用另一個視角,重新觀看、聆聽及感受政大校園——
1 張采軒〈遺失物之屋〉
*作品地點:東側門警衛亭 *作品開放時間:全日 *本作品以臺語發音
作品簡介| 作為科班表演者的張采軒,最早政大校園中最吸引他的,是在警衛室等待認領的遺失物們。最終選定以東側門廢棄警衛室中仍留存的無人招領失物為題創作〈遺失物之屋〉,試著從虛構角色警衛先生口中,替它們探尋無人知曉的身世。 暫存於此的遺失物,無人認領的話,最終會去到哪呢?
創作者簡介| 1993年生於台中,影像與劇場演員,北藝大電影系表演組畢業,喜歡阿根廷探戈。寫小說是目前找到最便宜的創作形式,只需要你我都不夠的,用來睡覺的時間。2023年以個人的約炮經驗為素材,和導演林頎姍共同創作獨角戲《泡泡色地帶》,經常被「女性的身體」與「當代性關係」等關鍵字吸引。
2 黃家曄〈蔣公碎碎念〉
*作品起點:中正圖書館正門口側邊入口處 *作品開放時間:全日
作品簡介| 機械系出身卻走上表演之路的黃家曄,因為自己常常不好被分類,所以創作主題對於難以分類/定義的東西感興趣,「蔣公」對他而言就是這樣的存在。被中正圖書館原有(以及全台灣無處不在)的蔣公銅像鬼魂牽動的他,將以走過保密防諜年代角色腦中的無限碎念,帶領觀眾體驗一場意識流獨白〈蔣公碎碎念〉。
創作者簡介| 愛吃、愛笑、愛睡覺的中年大叔。人生截至目前為止只擅長表演和寫論文這兩件事。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表演組和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熱流組。害怕表格和行政程序。
3 莊郁芳〈政大政大真正大〉
*作品起點:中正圖書館下方空間(狗洞) *作品開放時間:全日
作品簡介|
從中正圖書館下方閱讀區啟程的《政大政大真正大》,由資深劇場工作者莊郁芳以婚友中心會員自我介紹為線索,幽默串聯政大校園記憶,隱喻從戒嚴至解嚴的時代變遷。透過婚友自述,織入校園、青春與社會記憶,反思集體意識下的個人意志。
創作者簡介| 創作常以戲劇回應台灣社會議題與文化脈絡。如:2015年為被迫遷者發聲的「梗劇場X紹興社區《空氣人形》」(獲第14屆台新藝術獎提名)。作品也積極嘗試打破觀演關係,如:2022年於美國甘城及奧蘭多演出互動式劇場《Yes,mix Paolyta B》,在各世代的保力達B主題歌中,探究台灣相對較邊緣族群面對的問題和處境。劇場工作亦擔任燈光設計,如:2025年禤思敏獨角戲《Dance with Dementia》獲尼爾森藝穗節Best Design獎。
4 藍浩之 4-1〈現今風景〉4-2〈舊時回憶〉
*作品地點:4-1 行政大樓公車亭公佈欄|4-2 藝文中心四樓大廳近販賣機的桌椅區 *作品開放時間:4-1 全日|4-2 週間08:00-21:30/週末08:00-16:30
作品簡介| 這次計畫唯一的政大校友藍浩之,探索校歌之於政大學生的意義,校歌的歌詞代表了某個時代對青年學子的期待與盼望,但它對這所學校的學生代表著什麼呢?他以自身對讀政大時的生命經驗,對現今政大學生的街頭訪談,帶來兩個作品〈現今風景〉與〈舊時回憶〉,相互對照下讓觀眾感受跨越二十年光陰的校園樣貌差異。
創作者簡介|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劇場製作人,現於臺大藝文中心擔任節目企劃。曾任動見体、風格涉製作人,創作社企劃宣傳經理、製作人,全民大劇團劇團經理。
5 黃琳晶〈風吹過鋼筋:一位工人的時空迴響〉
*作品起點:往山上傳院最近的風雩走廊入口 *作品開放時間:週間 08:00-20:30/週六10:00-16:30/週日不開放
作品簡介| 個人經歷橫跨獸醫系、博物館研究所,亦跨足表演及視覺藝術的黃琳晶,一直以來,勞權、人權、身分政治、弱勢等都是他相當關懷的議題,而傳播學院前的告示文字讓他留下深刻印象。上頭的文字隱約夾雜抱怨,以簡化、粗暴的方式將工程延宕原因歸因於工人簽賭,卻忽略了時代背景,就這樣去脈絡化的記載在那。從人文關懷角度出發的作品〈風吹過鋼筋:一位工人的時空迴響〉,以虛構的工人角色,重新書寫政大傳播學院建築歷史由來其他可能的版本。
創作者簡介| 畢業於臺灣大學獸醫系碩士班,現就讀於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為自由接案者、紀錄片專案與獨立策展。創作橫跨表演與視覺藝術,相信藝術能改變些什麼,走在跨域道路上,現持續探索擴展各種創作類型與領域。
6 林岳德〈政大難騎腳踏車〉
*作品地點:星空廣場 (大禮堂旁) *作品開放時間:全日
作品簡介| 從台大戲劇所到投身桃園在地社造工作的林岳德,發現政大不同其他大學校園高度仰賴腳踏車,因為地勢的關係,山上很少出現腳踏車。他以腳踏車為舞台,呈現輕鬆的校園話題,期待觀眾一邊騎車吹風,一邊聆聽一些人與大學有關的小小的回憶,這個回憶可能很小,小到被忽略或遺忘,但偶然想起來總是能讓人會心一笑。
創作者簡介| 現任桃托邦藝文聯盟理事長。 因服務桃園RCA工傷事件而來到桃園,開始由桃園勞工故事進而認識桃園的在地故事,並深入桃園在地議題。 2020年與在地的伙伴組成桃托邦藝文聯盟,希望透過協會的力量,捲動更多的人一同思考關於自己和這片土地的關係。希望透過藝術與創作帶大家了解在地的故事,進而思考在快速發展的城市中,我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7 許雅媛〈一起散步20分鐘的關係〉
*作品起點:藝文中心四樓大廳右側靠販賣機旁的落地窗 *作品開放時間:週間08:00-21:00/週末08:00-16:00
作品簡介| 新媒體藝術學系出身,跨足表演藝術領域的許雅媛很喜歡散步,很喜歡想像路經的空間中曾經發生過的事。而這些「曾經存在」或是「可能存在」的事物讓他很著迷。〈一起散步20分鐘的關係〉和觀眾用一段一段故事在指南溪邊漫步,從建築物、電梯、河邊等視角,眺望現今與過去的煩惱交集,邀請觀眾用自己一天中的20分鐘和這個作品交換陪伴。
創作者簡介| 新竹人,目前住在山上,喜歡海。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畢業後開始對劇場及表演感興趣並投入其中,在學習表演的過程中結合過去所經驗的觀念進行實驗性創作。近期作品主題多環繞於「女性」、「人際溝通」及「高敏感」等議題。
8 許映琪〈隨處可見的怡君林清澈早逝去〉
*作品地點:達賢圖書館往湖濱閱讀小屋的廊柱 *作品開放時間:全日
作品簡介| 二十出頭的青春年華裡想望著什麼?生活的實質內涵又是什麼?「大學」又是什麼?想藉由這個小品來分享一種帶點批判性的心情。 它以達賢圖書館新建時的鳥類窗殺事件,與無數失意校園學子們的生命挫敗經驗相互隱喻,也是本次唯一一個跳脫線性敘事邏輯的作品。
創作者簡介| 許映琪,1993年生,臺大社會學系學士,臺大戲劇學研究所理論組碩士。台北邁斯納工作室2023年期畢業生,小劇場學校2025年期生。追索從療癒個體創傷到改革不公義社會結構的身體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