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時間:2023/12/11-12/24
演出地點:西門町、萬華街區、公館水源地
即將於10/17(二)12:00 於OPENTIX啟售!
「漫遊者劇場」啟發自哲學家班雅明提出的「漫遊者」,以發達資本主義時代,孤立的個體在都市大量人群中行走的感知出發,城市宛若巨大的舞臺,透過耳機裡的聲響,將表演隱匿在城市之中。2016年起,黃思農與再拒劇團開始「漫遊者劇場」的創作,曾於台北、澳門、柏林、香港等地演出。
透過觀眾獨自步行、聆聽與體驗的旅程,參與者透過拿到的地圖、路線說明與指示,尋找並抵達老舊城區的不同角落聽取聲檔,觀眾參與這個沒有演員、秘密進行並且只有聲音的「隱形」演出,產生從人群抽離了出來的獨特觀劇體驗,並以一種疏離的角度,重新發現並感受其所居住的城市日常。
演出場次:
《日常練習:消失的動作》
12/16(六)—12/17(日)、12/23(六)—12/24(日)
每天7場(11:00-17:00),每場限4人
《其境/他方》
12/12(二)—12/16(六)、12/19(二)—12/23(六)
每天9場(10:00-18:00),每場限1人
《逝言書》
12/15(五)14:00、16:00
共2場,每場限24人
《日常練習:消失的動作》
2016於台北西門町街區首演,是一場觀眾單獨參與的感知體驗。故事從一間紅燈區賓館房內,一本偵探遺落的筆記本開始,內容關於一起一九九〇年代發生在該房間的性工作者謀殺案。圍繞著這個犯罪事件,透過地圖及音軌引導,觀眾戴著耳機一邊依指示步行前往西門町城市不同的場域——繁華的街道、咖啡店、組成複雜的住商混合大樓等,聆聽一段一段敘事。
演出透過一個以一九九〇年代為背景的虛構文本,將過去召喚至眼前,與當下的時空產生碰撞,聲音文本與眼前所見風景的錯置與對話,就像兩個平行時空——記憶試著去「標記」、「銘刻」,而現代化城市快速變換的街景與招牌,卻讓記憶成為一種徒勞(futility)。我們是時間的夢遊者,重複著一個又一個「消逝中」的動作。
《其境/他方》
2017應台北當代藝術館「破碎的神聖」展覽邀請,黃思農發表「漫遊者劇場」萬華系列作品《其境/他方》,以一名偵探做為主述者,觀眾循地圖與指示獨自前往城市中不同的指定地點,除了卡帶錄音機外,亦有公共圖書館的有聲書、寺廟裡的公共電話等「過往之物」做為聆聽聲檔的媒介。
錯位的時空帶我們進入龍蛇雜處的台北舊城區萬華,故事在沒落紅燈區的性工作者與底層人物中鋪展,作為一個「引子」,在地理景象(landscape)與心靈圖像(mindscape),個人記憶與城市記憶的交織下,我們重新「聽見」庶民生活中混亂、真實卻迷人的場景。
《逝言書》
2019年首演於柏林蒂爾加滕公園,演出以卡夫卡的書信為引,帶領觀眾穿梭於路線中的樹林、步道,聆聽一封封被台灣國家檔案局封存六十年,無法送達的遺書。2020年《逝言書》則回到曾是刑場的台北公館水源地,參與「人權藝術生活節」,觀眾戴著耳機隨創作者穿越一個又一個不同的歷史場域,而聲音作為一種記憶的殘響,見證著地景的星移物換。
黃思農從德希達的「魂在論」出發,邀請多位劇場演員與發起「遺書追討運動」的受難人黃溫恭孫女張旖容擔任主述,一起重新錄製1950年代的地下抵抗運動留存的書信、口述、歌曲創作、審訊筆錄、遺書等歷史檔案文件,讓不在場而身影模糊的逝者記憶和場景,得以被生者的「聲音」召喚至當下,並創造一種悼亡的政治:「為了被壓迫與消音的他者,開展死亡前的遺囑面向。」